欢迎光临中国新闻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又一部内地上映不了的新片,爆了

十五年前,有一部印度电影,在中国大爆。

至今,豆瓣190万人打分,仍保持着9.2分的神级口碑。

稳居TOP250第14位。

它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


最近,这部神片竟然突然出了「续集」。

由同一位编剧操刀,同样直戳亚洲人的痛点。

口碑 也 很 炸裂 。

IMDB9.3分,豆瓣开分8.7。

在印度票房力压《奥本海默》,成为年度第一黑马


评论区都大呼震撼。

「这片子不在中国上映等啥呢。」



因为它讲的,是中国人很有代入感的考公故事——

《12年级的失败》12th Fail



考公,无数中国人的一生之痛。

考公有多难,已毋须多言。

新闻报道中,每年报考人数、竞争难度都在创新高。

2024年度国考报名人数破300万,平均77人竞争一个岗位。


但,印度还要更夸张。

印度公考,号称「全世界最难的考试」。

据统计,2021年,约有97万人参加,招录岗位仅712个,报录比平均1362:1

可以说是字面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此片就改编自印度考公人的真实故事

上来就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印度的地狱级考公难度

男主诺吉,一个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


他拿到学士证后,就坚定了选择了考公这条路。

为此,他千里迢迢去大城市报名。

然而,一到目的地,他就瞬间泄了气。

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补习班,密密麻麻的人群,数百万颗和他一样跃跃欲试的心。


选拔难度也可想而知。

考公分为三个阶段,初试、复试和面试。

仅仅是男主的意向岗位,就有20万名竞争者,但只有一千多人能通过初试,一百多人能参加面试。

最后,只有25到30人能上岸


考试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时政经济。

男主作为文科生,不仅需要掌握古典诗歌,熟练用英语分析政治局势,甚至 还要通晓火箭运行原理。


而且,印度的政治环境更加动荡。

之前,男主第一次报考时,就发生了一件极为荒谬的事。

临考前突然被告知,考试取消了。

原因是地方政府破产了,没钱发工资。


男主家境贫寒,全家都在温饱线挣扎,父亲和兄弟在外打工,赚的钱还不够自己糊口。

如果他不考公,就只能重复上一辈人的命运。

这里要插一句,不同于国内考公人大多只为求稳定,印度公务员的收入和待遇极为可观。

2023最新数据显示,印度人民月收入的中位数是27200卢比 (约合2354人民币) 。

而基础职位的公务员,月收入就近6万卢比,高级职位能拿到22万卢比,甚至更多。

而且印度公务员还配房配车,全家人享受医疗保障。

对男主这样的底层人民来说,称得上是「逆天改命」了。

所以男主刚毕业表示自己想成为公务员时,全家人都勒紧裤腰带支持他。

他们期待的不是一个糊口的工作,而是整个家族命运的转折。


可偏偏,赴考途中,家人辛苦攒给他的巨款被偷。

接着,男主又被告知考试取消。

因为不愿两手空空回家, 他选择挑战难度更高的国考

但面对的是数百万名人的备考大军。


为了上岸,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他一边打零工一边备考。

一天工作15小时,学习6小时,睡3小时,

除了向学长讨教经验,蹭培训大课,基本全靠自学。

在面粉厂工作时,他住在昏暗的磨房里,借一盏微弱的小灯读书。


在图书馆做保洁时,夜里才能得闲看书,经常困得睡倒在书架边。


凭借超人般的意志,他坚持到最后。

得知考上了的那一刻,他才卸下了所有负担。

眼里涌出泪水,两腿发软地瘫倒在地。

看的人也很难不为之激动,「流下了范进的泪水。」




但,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热血励志片。

就像片名,重点不是上岸,而是失败

比起成功,男主最熟悉的是失败的滋味。

即使做好万全准备,也常常因为一时粗心,就被淘汰出局。

这种悔恨和不甘,大概每个经历过大考的人都能体会。


他的一次次失败背后,也是很多人难以上岸的深层原因。

出身不好,没钱上培训班。

自学不得要领,反复刷题,自然赶不上被一对一培训的富家子弟。


他没有家庭做后盾,需要自己解决生存问题。

边上班边复习,精力显然不够。


一次次失败后,家庭压力,同辈压力接踵而至。

他的父亲看到他这么辛苦,却还是一次次失败,开始劝他放弃。

他身边很多人都开始放弃,人们都说,机会不会留给我们这种人。

他也渐渐没了动力……


最后男主的上岸过程也有特殊性

他在最后一次失败后,已经决定要放弃了。

但因为他付出了太多,他身边的朋友反而都替他不值。

人们合力帮助他重启信心, 家境好的朋友把自己的房子和学习资源借给他。

他被全天候照顾,一门心思学习,才终于上了岸。


这一情节表面上是开了金手指。

但其实反而削弱了情绪爽感和励志效果。

道出了苦涩的社会真相,也让影片更具现实感和批判性。

寒窗苦读的成功学似乎已经失效了,最后还得靠「资源」。


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 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 ,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编剧

这两部电影也都是他自己的制片公司出品的。

中间这14年,他拍过很多娱乐爽片,但都没什么水花。

直到《12年级的失败》回归到现实题材,才又爆了。

虽然同样涉及教育话题,但他没有老调重弹。

《三傻》中,他担忧的是教育模式的僵化,填鸭式教育无法真正让学生享受知识。


到了这部电影,问题已经不限于教育话题,而到了更为迫切的生存问题。

关注的群体也从《三傻》中就读皇家理工学院的中产和精英,转向了大多出身平平的普通公民。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12年级的失败》,影片的变化也折射出15年间印度社会的变化。

200 9年,印度曾定下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鼓励海外高校在国内设分校。

到2015年时,莫迪政府更是下足血本,先后投入18亿美元,用来建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但因为教育腐败等问题,非但没能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水平,原本引以为傲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开始急速下滑。

同时,印度人口猛增,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教育不公的鸿沟随之拉大,这就导致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年轻人找工作无望,越来越多人涌去考公。

印度公考的报考门槛很低,只要有学位,几乎谁都可以考,这也造成报考人数居高不下。


或许是导演注意到了印度社会的变化,才决定拍了这个紧扣热点的电影。

本片男主,就像新时代的「三傻」。

他们都以其自身经历,揭露了犀利的社会问题。

《三傻》通过主角对应试教育的反叛,揭示了 贫富差距、高校自杀率、落后的医疗状况等现实问题。

这部电影 的主角,当然无法再像《三傻》的主角一样,抛开书本和试题,去发掘自己的兴趣,探索学习的乐趣。

在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的情况下,他反而要一直埋在题海里,和考试死磕 。


影片也借此更大胆地揭露了背后教育腐败权力垄断的顽疾 。

校长带头贪污,侵吞教育资金,还和当地政府狼狈为奸。

学校只看升学率,为此,老师、校长还会主动帮学生作弊。

这甚至被视为当地的传统,没有人觉得有问题。


但影片的整体基调都是轻松愉快的。

两部影片中,同样设定了三人组的友情,有很多让人捧腹的情节。


《三傻》出了金句「你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


这部电影中有如出一辙的一幕。

当男主在朋友的帮助下成功上岸时。

没上岸的朋友反而心态失衡,一边拥抱着祝贺,一边又忍不住发泄怨气。


让观众的共情迅速从男主转移到其朋友身上。



结局也都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三傻》中主角最后亲身证实了追求卓越的人自会被成功找上门。

这部电影中,虽然男主的选择是更加功利性的,他从一开始就冲着官位而去。

但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阶层跨越,打破高种姓人对权力的垄断,改变印度政府的腐败现状。


两部影片中有相似的面试场景。

《三傻》中的主角在求职面试时坦诚地说出自己被勒令退学的事实。

因为可贵的诚实,他反而被录用。


这部电影中,主角在最后的面试环节,被问及12年级的考试为什么没有及格。

有人曾提前告诉他,可以以家人的离世作为幌子。

但他选择如实告知,他那年因为作弊被抓了。

他坚持不再说谎,也坦然接受不被录取的可能,并计划考公失败后选择当老师。

「如果我不能成为照亮地球的太阳,我仍然可以成为一盏灯,照亮我的街道。」


同样的奇迹发生在他的身上,他的单纯和善良也打动了面试官,他最终得愿以偿。

从这一点看,两部电影更是一脉相承。

虽直面了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但又摒弃环境决定论,依然传递的是善良、正直、勇敢这些朴素的价值观。

并深信即使在竞争残酷的社会中, 这种品质依然是有力的武器。


有人嘲讽这样的电影是「科幻片」,现实中弱者很难这样取胜。

但别忘了,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


这部电影再一次赢得观众的口碑,也说明了这样的故事和观念并没有过时。

同样的教育话题,可以在不同时代衍生出新的内涵,吸引新的观众。

也可以把握到永恒不变的情感,一次次打动人心。

若非迫不得已,谁不愿诚实坦荡地取胜。

也恰恰因为如此,逆境中仍不改其志的人,才如此耀眼。


全文完。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国新闻资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中国新闻资讯网 zz.scxinw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