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新闻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留学市场再现新态势 国际教育品牌聚力探索升级服务

进入2023年,伴随着出入境政策的放开,国际教育行业迎来了新的生机。海外留学再度被很多家庭提上日程,相应的出国留学教育和服务需求与日俱增;这也推动了国际化学校自身的蜕变,在教育服务方面不断摸索,一再延伸升学通道,国内国外双通道升学全面开花,形成国际教育新业态。在新业态下,国际教育的出路更加多元。

在12月13日以“教育蝶变 科创未来”为主题的2023新浪&微博教育盛典•国际教育峰会现场,择校行国际教育平台创始人&博辞教育总裁王涛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原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满生;北京大兴熙城学校创校校长朱建民;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校长姚宇堃;金吉列留学副总裁齐亚静4位嘉宾,围绕留学新趋势和教育新策略和国际化学校的多轨办学展开分享。

留学又现新趋势

伴随着出入境政策的深度放开,留学市场再度升温。在此背景下,2024年留学申请季国际校学生的留学偏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嘉宾们根据各自的观察,分享了今年留学的趋势变化。

周满生主任介绍到,疫情三年,出国留学形势多变。在疫情最肆虐的2021年,中国出国留学申请人数大减。以中国赴美留学生为例,在校生总数自2014年以来首次跌破30万。然而随着疫情逐渐好转,2022-2023申请季,据2022留学白皮书报告统计,赴各国留学申请人数增加了63% 。无论是申请人数、申请数量,均出现明显上涨。与疫情刚开始的低谷比起来,留学市场在今年已经开始回暖。

疫情前学生出国留学选择多在美英加澳新等英语国家和部分欧盟国家。现在留学目的地国家美英加澳新虽然仍是主体,但留学目的国多样化了。2023年的美国《门户报告》显示,中国的留学生数量较2018-2019年那个留学最高峰的时候有了比较大幅度的减少。

此外,留学出路愈发多元化。从今年的统计上看,去日本留学人数再度增加,去东盟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的学生明显增加了,去澳门、香港留学的人数也显著增加了。“就近留学”的趋势较为明显,据统计,目前至少有近10万留学生活跃在东南亚,而且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中国的低龄留学生数量有所下降,本科留学生的数量大幅下降,由原来的一年差不多15万将至10万左右。以往,留学的本科生数目大于研究生数目,而近两年留学的研究生数目反超本科生。中国在美留学的学生数量为27万人,本科生占比为37%,研究生占比42%;印度有着26万的在美留学生,本科生只占12%,而研究生占到62%的比重。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印度对中国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印度在培养的是更多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此外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发生变化,过去工商、文科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而现在学习STEM、工程、物理、生命工程的学生开始增多。

在这些留学的变化趋势之前,我们还要关注平安留学和成功留学,保证身心安全的同时,顺利毕业。

齐亚静同样认为当下留学市场的“多元化”趋势非常明显,据她介绍,自费出国留学的主要人群已经不仅局限于精英家庭才消费得起的,凡是对孩子未来学业规划有所担忧的家庭,都开始关注留学。有很多家长会来咨询低成本留学能去到哪些国家。

从留学目的地国家的变化看,以前英美澳是主流国家,如今目的地国家更多元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其实也是大家留学非常重要的地区,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甚至很多学生有去中亚地区国家留学的计划,如迪拜。

姚宇堃校长观察到,和疫情期间相比学生的留学趋势一方面呈现出如周满生主任所说的多元化的趋势变化,除美、加、英、澳外,亚洲地区的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越来越多成为中国学生和家庭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确实变得更强。另一方面,我看到了留学低龄化的趋势有所回升,甚至有些家庭的教育规划的目标是高中阶段就直接出国。

在此背景下,他希望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学校也愿意提供这些方面的支持。姚宇堃校长介绍,新府学小学六年级开始,就会引入学业规划、升学指导的系列支持性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学生探索未来可能感兴趣的方向和领域,甄别他自己的优势所在,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加强学生对自我的效能感,增加自我认同,也是提升他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到了高中阶段,帮助学生规划不同的升学路径,包括传统国际升学方向、小语种留学方向、艺术方向、高考方向等。

国际化学校的多轨办学

2023年,更多的国际化学校实现了“两条腿走路”,国内外升学通道打通,艺体科创双轮驱动,在护航学生升学的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上了保险,在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全的今天,作为学校保证教育的本色变得十分必要。

朱建民校长介绍,熙诚学校是“政府支持国企出资,教育家办学”的一种新业态,去年正式开门迎生,它的前身是35中国际部,也因此传承了35中在课程、升学通道、师资方面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实施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差异化发展需求。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特色,更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熙诚学校建立了七大课程图谱,其中包含了中国的高中通识课程、中美高中的融合课程、英国北方大学联盟的预科课程、北美的大学双学分课程、伦敦艺术大学专业化的艺术特色课程、与德国大学合作的直升德国大学的特色课程,以及我们汇聚的金融街100多家高科技的企业、中科院、北师大的尖端力量开发的生涯3.0课程,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为他们的升学、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从制度上、育人、评价方式上实现学生的一生一策,实施个性化、私人定制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课表。学生选课的过程也是对他未来升学的学业,以及毕业以后的职业规划的这样一个过程。

在朱建民看来,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国际教育,他的核心本质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国际教育要借助开放性和现代性,实现我们的学生的升维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面向未来的人才。

从这一目标出发,熙城学校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教育的创新与探索。第一,从认知维度,实现教育创新。在熙诚学校,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在未来影响世界、人类生存的新的科学成果,以及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世界的发展趋势。

第二,从心理张力角度,在未来社会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让学生适应这种不确定性,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不断地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解决这样一个心理张力的问题。

第三,培养孩子的终身学习力。不仅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核心素养,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终身学习力。

姚宇堃校长则表示,无论孩子的选择和成长路径是怎么样的,新府学都会在学术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认知的发展。

国际化学校的多轨办学是否意味着国际属性的弱化,这要看怎样理解“国际”。如果我们将国外课程或体系和方法定义为国际的话,那可能是会出现国际化的属性有所谓弱化的概念。但事实上,近些年我们一直在倡导融合式的教育,以国家倡导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为核心,融汇各国优秀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所以,我认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国际”概念,大家都在不断发展、不断迭代、不断创新。

他指出在这一概念下去看去年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大单元、跨学科这些的导向,会发现它和IB国际课程理念、育人目标的思路方向是非常接近的,融合就很容易。

另一方面,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部分教育体系只是从一部分角度、一部分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是希望,国际教育一定要保留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底色。即使使用国际课程,也一定要和我们的学生、家庭、整个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特征相匹配。当然可能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需求,给到孩子最合适的,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未来的价值所在才是最重要的。

周满生主任站在为国育人的层面上指出,中国的中外合作办学之路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课程、教师、管理都不能照搬西方的学校,发扬好中国优秀的办学特色和传统,并与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如AI相结合,培养中国孩子的中国魂、中国心。此外,中国的国际学校一定要积极走出去。

齐亚静表示,随着出国留学家庭的目标感变强,机构提供的服务也在不断延长,留学前要为学生规划好保底的、中层的、冲刺的学校,出国后帮助学生做GPA的管理,适应海外的文化、生活等,并提供在海外的实习、就业服务。很多学生在进行留学准备时会从就业反推留学,留学目的面向就业和未来的生存成为趋势。

基于这一现实目标,她建议学生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考虑学校和专业的选择。

第一,近几年,QS排名成了企业非常重要的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在院校选择上,能进入QS前100甚至是前50是很多学生的刚需。

第二,从就业倒推专业选择,如果未来在海外就业,尤其以美国为主的海外国家,STEAM专业更受欢迎。此外,现在交叉学科的选择远比单学科选择倾向性更大。比如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进行人机结合,怎样实现审美与其他领域的结合等。

因此,在留学规划中,从院校选择方向看,更高排名的院校的选择要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选择方面,可考虑某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

最后,论坛主持人王涛总结认为,留学热度的回升推进了国际化学校自身的蜕变,教育服务外延已不断拓宽,国内外双通道升学全面开花,国际教育行业形成了新业态。国际教育行业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注重特色办学,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满足中国家庭的升学需要。

国际教育新浪教育盛典留学新冠肺炎 相关新闻加载中点击加载更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国新闻资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中国新闻资讯网 zz.scxinw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